top of page
紀治興博士 豐盛社企學會會長

三十年豐盛之道:踐信於行


(圖片來源:豐盛髮廊Facebook專頁)


神學家米勒麥理摩亞(Bonnie Miller-McLemore)指出實踐神學會在四種情況下被提起,包括基督徒踐信於行(Faith in Action)的個案、踐行致知(Knowledge from Action)的學習方法、踐知在教的神學教育、及作為一個基於行動研究(Action Research)的知識體系。豐盛社企學會(及其前身,下稱「豐盛」)成立至今已有三十年。頭二十年,豐盛是踐信於行,最近十年是踐行致知,未來豐盛是踐知在教。


踐信於行


在一九八七年,豐盛創辦人鄧永漢基於對更新人士的負擔,召集一班基督教領袖成立了基督教豐盛職業訓練中心。名字來自「叫人得生命,得的更豐盛」(約十10)。當時的宗旨是藉基督信仰,以自負盈虧的形式,培訓更生少年成為汽車維修技術員,重投社會。這是香港首間「就業融合社會企業」的趨型。四年後開始有盈利,然後過了八年豐年,直至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、加上創辦人的離去,連續虧蝕八年。直至二零零六年,幾個有營商經驗的信徒加入董事會後才扭虧為盈。在二零零七年民政事務局舉辦的首屆社企高峰會中,於開幕視頻中分享的是兩間既賺錢又扶貧助弱的社企,它們是庭恩兒童中心和豐盛車房,都是由基督徒營運。


豐盛在二零零一年開辦髮廊,招收一般不會做車房學徒的更生少女作員工。在二零零七年開始有盈利。次年改為股份有限公司,開放擁有權及管治權予其他有心信徒,宗旨改為「藉基督信仰,以企業營運,助更生少年,重投社會。」目標是尋求三重效益,即社會效益、國度效益,及財務回報。在二零零九年七月,豐盛髮廊團契有十一個成員受洗,當場有另外四人在呼召時信主。豐盛亦開始在不同堂會舉辦社企主日學,分享社企作為事工的概念及經驗。再三年後,豐盛成為八間獲民政事務局頒發最佳社企獎的獲獎機構之一。


在二零一零年,麥肯錫顧問公司發表了一系列有關社創的文章,其中幾篇是討論社企應否擴大規模(scale up),最後的結論是社企應該做的是擴散效益(scale out)。原因是若果追求壯大規模,便要加強盈利以支付更多的成本,後果是需要減少社會服務方面的事工。但若果追求的是社會效益而不是私利,則「成功不必在我,但當中有我的貢獻。」例如,分享經驗知識及關係網絡。所以,在二零一一年豐盛社企學會成立,招聚了一班知識型義工,推動以實證的管理知識,透過社創項目造福香港。在二零一四年至二零一六年期間,豐盛推動香港舉辦社企世界論壇,目標是分享香港社創的成功經驗予其他國家。在頭兩年的申辦過程中,豐盛是主要推手,但在二零一六年則由社企總會作主辦機構,豐盛則作合辦機構,過程中豐盛獻智出謀,以配合社企總會的龐大機構資源。而世界論壇亦乎合期望,確立香港的社創發展,是走在世界的前沿。同一時期豐盛社企學會將自身的資源,投入推動使命商道論壇、十一良心消費運動、社創校園通通識等。


三個機構代表豐盛三十年來作為社創先行者的演化。車房成為首間同時達到雙底綫的社企,髮廊進一步做到三重效益,學會則分享知識及網絡去擴散效益,由內聚到外向。


踐行致知


從二零零八至二零一七年,豐盛總結了兩個「叫人得生命」的體驗,及兩個「得的更豐盛」的體驗,後者是指更完滿或更有效益。


第一個得生命的體驗,是「無能者的大能」。在二零零六年六月七日、二零一零年四月廿四日、及二零一四年四月八日,一而再、再而三,都有人在觀塘豐盛車房對出的碼頭跳海自殺。第一位女士是因為孩子頑劣,第二位男士是長期病患,第三位女士是因為夫妻間的感情。三次都由我們的學徒救起。這些學徒雖然是邊青,但他們也有見死必救的憐憫。根據沃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教授(Adam Grant)的定義,學徒已由索取者(taker)轉化為施予者(giver)。這也是社企的漣漪效應。


第二個得生命的體驗,是「被愛」(be loved)不如「被能夠愛」(be empowered to love):在二零零九年髮廊為信了主的學徒、髮型師及客人所安排的洗禮中,只有兩個是學徒。事後去了解員工的信主情況,發覺我們所專注關心的邊青約三成會信主,反而髮型師會信主的有八成。這些髮型師,很珍惜我們委派給他們作學徒人生師父的差事。這是個施予者的角色。這些髮型師在關懷弱小的過程中,自己先感受到愛心的寶貴及力量,結果他們自己先信主。真正的傳福音,不是一個宣講事件,而是一個生命彼此激動的過程。


第一個如何更豐盛的體驗,是關於在個人或機構層面的管家職份。反省八年豐年和八年瘦年的起落,作為上主事工的管家,是要忠心有見識(路十二42),二者缺一不可。單有信心愛心,只能短暫做好,要維持好事,就要兼備務實智慧,不只做好事,更要「做好」「好事」。基督教社會企業強調三重效益,從重要性的次序:是社會效益、國度見證,及財務回報。但從操作先後的次序:先是財務自足、然後是社會效益及國度見證。現時,車房及髮廊都能維持3-5%的盈利,因為沒有財務壓力,可以撥出資源投入其他兩項要求。成為好管家是要結合基督教的道德願景和務實智慧。


第二個如何更豐盛的體驗,是在跨機構協作或社會層面的管家職份。豐盛社企學會自身是個推動香港社創發展的平台組織,也曾被邀請去參加過不同平台。當中有部份平台領袖缺乏雙贏思維,或未能包容異見,或單顧自己的事,結果因為無法團結,不能全面發揮潛能;雖然宗旨高尚,但未能做到最好,甚是可惜。


其實,亞當格蘭特提出的精明施予者是個值得考慮的進路。施予者是以他者為中心的助他者,而精明是包括三點:首先,幫人要量力而為,因為無私忘我的很快便油盡燈枯;其次,要在身邊凝聚施予者,又遠離索取者;最後,自己有需要時也會求救,但不會要求等價的回報,因為這應該是互助而不是等價交易。這種經過實證研究而提出的精明施予者理論,其實是在印證「愛有憐憫的如同自己」的好撒瑪利人訓導(路十37)。


頭兩個體驗都在顯示社企是個轉化空間,因為它有充權功能,將索取者變為施予者。後兩個體驗是指基督徒社會創業家,在重視道德遠景外,也要掌握實際的知識及效益。


後語


未來,豐盛會踐知在教,尋求在不同神學院開辦信仰為本的社創課程,形成由信仰、實踐、反思、到知識傳承的周而復始的循環,將知識擴散出去。


(使命商道論壇系列之二。作者為豐盛社企學會會長。)


 
7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